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
最近,我的一個大公司出來創業的朋友關門大吉了,此時距離他公司的創立不到一年時間。
坦率地說,從他創業伊始我就感覺情況不會好,可惜我始終未能說服他改變。
因為是大公司出來創業的緣故,他保留了大手筆的做派,門頭裝修的很好,有專門的前臺,辦公室的類型大致分為三種:員工們都在辦公區,部門經理都有一個小房間,透明玻璃,可以看見自己的團隊。
作為老板,他的辦公室在最里面,當然也是最大的。
因為初始創業資金比較充裕,所以很快就招到了二十多個員工。
他的高管也都是從大公司挖來的,薪水不低,而且許諾的有期權。
公司的規章制度都是沿襲的大公司的規定,部門之間有清晰的分工。
一切都按照一個管理規范、陣容豪華的企業來打造的。
為什么很快就失敗了呢?一、照搬大公司的做法,拉高了成本。
公司為了追求“品質一流”,很多可以自己干的業務進行了外包,采用的都是財富500強的供應商,由于對品質要求很高,但需求量又比較小,成本奇高。
二、“規劃有序的辦公室”隔絕了團隊的溝通。
初創團隊本來應當常聚常分享,隨時了解一線反饋的情況,并且根據最新情況調整經營策略。
但分隔的辦公室設計使得團隊溝通并不通暢。
本來幾句話就可以完成的溝通,還要以會議形式舉辦,效率不高。
三、“崗位齊全”導致人浮于事。
除了業務部門外,公司一開始就招聘了全職的前臺、司機、財務(會計、出納各一)、人事等等,實際上事情并不多。
有人忙死有人閑死的局面,很快形成了“劣幣驅良幣”的效應,整個公司的文化很快變成了四平八穩,不緊不慢了,喪失了創業公司應有的激情。
四、“豪華的員工”并沒有帶來與其收入匹配的效率。
創業型的公司,并不總是做高大上的事情,很多小事情反而沒人做。
豪華的員工由于市場上比較搶手,也很難管理,稍微嚴格一點,就辭職不干了。
創業企業有創業階段的規律,并非大公司的微縮版,所以不能簡單把跨國公司的那套做法模仿過來就可以了。
既然是“創”業,意味著兩件事:一是要有創新性、差異性;二是要活的久一點。
因為小公司初期難以得到市場認可,必須要有熬過很長一段時間的能力。
產品未必要完美,要盡快與客戶見面,并且與客戶互動,在互動中把產品做的越來越好。
不要指望一開始就“振臂一呼,響者云集”,創業者不是神仙,第一個產品就能洞察到客戶的內心深處,就能深深地打動客戶;實際上,創業企業最重要的第一批客戶是忠粉。
忠粉只對創新差異點感興趣,他并不在乎你的辦公室看起來是不是氣派,高管團隊是不是大公司背景,他只關心你的差異點對他有沒有價值。
下一篇:趙薇身家蒸發3億 明星炒股虧損大排行 下一篇 【方向鍵 ( → )下一篇】
上一篇:為什么中國和俄羅斯的超級富豪最相似? 上一篇 【方向鍵 ( ← )上一篇】
快搜